查看原文
其他

深度 | 吴非:不要把孩子教得太现实了,有梦想他们才能进入未来

2017-03-09 吴非 中国网教育频道

导  语


作为成人,我们很容易对孩子的思想、行为做评判甚至干涉。在我们的眼里,学生有太多的不切实际、天马行空、不计后果的行为。把他们引入“正轨”似乎是教育者应有的职责。


吴非老师提醒大家,不要太早把成人“现实”的一套交给学生,在做梦的年纪多给他们一点空间,你怎么知道他的梦想不会开花呢?



 

有梦的学生进了无梦的学校

就如同想飞的人被锁进了地狱

  


学校,是学生做梦的地方,学生处在“有梦”的年龄,所以,学校应当保护学生的梦想。也因为如此,学生必须和既理性也有梦想的教师在一起。现在的麻烦往往是“非常现实”的一代教师指导在做梦的学生。常常听教师说 :“不知这些学生怎么回事,都高二了,成天胡思乱想”,“作业总是少做,却有空写一本子诗”,“成绩一直上不去,倒是想到西藏去”……



我不太理解 :你既然不知道他在想什么,凭什么认为他是“胡思乱想”?他写诗,有什么不好?诗比“作业”有趣多了。什么时候有规定,考试成绩不优秀的学生不配去西藏?


总之,儿童、少年以及迈入青春的高中生,他们可以想他们愿意想的事,这个年龄应当做些梦。几乎所有的孩子在开始上学时总是愉快的,把上学作为美好的事 ;而一旦发现考试成绩与家长的喜怒、教师的脸色有关联后,压力便出现了,恐惧和不安开始追随他。


他原来以为自己长出了翅膀,应当飞翔,飞得很高 ;上学了,他希望教师能给他一双有力的翅膀 ;或者,他仍以为自己是有翅膀的,希望教师至少能告诉他一个方向。


然而,老师冷静地教训他:“你现实一些吧,别做梦了,来,就从这里,开始爬……”有梦的学生进了无梦的学校,就如同想飞的人被锁进了地狱。牢笼关不住鸟的梦想,然而时日久远,鸟的翅膀会退化,即便有飞的欲望,也会丧失飞的能力。—— 错误的教育比没有教育更糟糕。


 

教师的猥琐言论侮辱了学习宗旨

学校就可能鄙俗不堪

  


在这种文化环境熏染下,学生把读书学习当作“脱离底层”的途径,对学习的认识总是带着强烈的物质欲望。经过奋斗“发达”之后,在社会上“出人头地”(包括荣归母校,大笔捐钱),这在很多人看来是一种非常体面的人生。



我不否认个人奋斗的合理性,然而这些不能成为教育的目的,倘若教育之果仅仅以这类形式呈现,说明社会的文化教育观仍然停留在比较低的水平上。


那些从小就被教育要去追名逐利的人,无论如何掩饰,都难以遮盖品格与教养的缺陷,都遏制不了无边的物质欲望。有位教师回忆自己的中学时代,说对那个只教了一学期语文的老师印象最深,因为他在课堂上公开宣称“读书就是为了今后做大官,挣大钱”—— 教师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猥琐,他的话是发自内心的。


那个老师后来终于当了校长,颇有权势,然而他没想到:当年的学生记住了他课堂上的猥琐之论,并一直在观察他。学生为什么会记住他那番话?因为他们多多少少受过些正常教育,有判断是非的基本能力 ;教师的猥琐言论侮辱了学习宗旨,学校就可能鄙俗不堪。


 

学生过早失去梦想

还会有“明天”吗?

  


我很困惑:基础教育阶段为什么会出现那么浓烈的功利主义色彩?为什么那些有理想有梦想的教师,反而经常处在被边缘化的境地,甚至会被学生当作幼稚的一群?


把一个儿童教得太“现实”了,他就不会有任何梦想。如果在他迈出每一步之前都告诉他:你不能输,如果你输了,你的人生就完了。那这样的儿童是没有梦也不会做梦的。


这种无梦的儿童,没有朋友,只有对手 ;没有合作,只有竞争 ;没有高尚,只有利益 ;没有快乐,只有“成功”……然而,学生过早失去梦想,还会有“明天”吗?他们能拯救自己么?这个社会还会好起来么?一个有梦的学生如何看待无梦的老师?一个有梦的学生如何看待不准做梦的课堂?一个有梦的学生如何看待不敢做梦的同学?



和一些过去的学生交流,我发现,他们人到中年,仍然有梦想,对未知世界保持好奇心,能对新事物作出理智判断,他们始终有学习探究的意识,他们满足于基本生活保障,不为“利”而辛苦,在公共社会和私人空间,都能保持读书人应有的修养和品格。


这样的生活态度,不是教育界那些“急吼吼”的人能想象出的。这样的梦想,庶可接近鲁迅所说的“幸福的度日,合理的做人”。


过于功利的应试教育,在培养“精致的利己主义者”的同时,也在更多地在培养“粗糙的人才”“粗野的人才”。


我的学校,有位毕业生赴美留学,曾和一中国学生相恋,分手后,那名男生竟然用刀杀害了她。美国也有校园命案,但据说美国人对此案感到震惊:为什么一个博士生因为别人不再爱自己就杀人?


任何人做事都可能有必然的行为逻辑,未必都是出于“激情”。我想象这个学数学的博士在国内读中小学的状态,和他在美国名校读博士的资历,学科的“基础”应当是合格的,按中国社会的“人才”标准,他是“才”。


他在小学中学和大学,一直被人关注,得到各种嘉奖;他很“励志”,想成为杰出人物;他的心中只有一个“我”,而没有“他人”;他只有“名”与“利”,而没有真正的作为人的幸福与快乐。即使这次他没有杀害前恋人,以他的性格与行为逻辑,假如你和这个“人才”同事,你会有安全感、会感到愉快吗?


 

非功利的教学

教育价值才会逐渐显现

  


非功利的教育教学,能比较清晰地对学生行为习惯作出有价值的判断。学生接受同样的教育,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大的差异?教师在课堂教学中,会发现有学生关注,积极思考,有学生漠然,毫无反应;同样的一份作业,有学生能饶有趣味地完成,也有学生视如受罪;有的学生对事物始终有好奇心,能思考一些大问题,也有学生才十五六岁,已奉行“无利不往”。 



我观察评价学生的一个重要指标,是学生见到美好事物时会有什么样的反应,这中间因情感态度价值观而产生的差异,值得关注。


 如果没有必要的价值观教育,学生对生活、对社会的认识可能会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次,面对人间万象,他可能比较木然,也就不太可能有情感态度的积极表达。如果学生有“热爱”,就有可能以积极的姿态参与教育活动。


“热爱”并非天赋异禀,童年和少年时代,心灵曾播下真善美的种子,种子萌芽,吸取养分生长,根植于大地,心灵像是有了精神存贮器,一切真善美的事和记忆,就能滋生、成长。教育者有正确的价值观指导,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“热爱”,教育的价值才会一步步地体现了出来。


学生自觉追求真诚美好的事物,内心充实,常能为美好的事物而感动,有一颗博大的心,这样的心境,会生出与之相配的习惯。


有位母亲回忆儿子成长,最自豪的是儿子成年后“无论走到哪儿都是受大家欢迎的人”,团队遇到困难,同事有了苦恼,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找他,而他也从这样的信任中感受到友情和温暖,内心总是很愉快。


从小养成为他人着想的习惯,上中学时去露营,帐篷比较挤,他就睡到外面,被蚊子咬了很多疙瘩,但他说:“一个人睡不好,总比大家都睡不好强。”母亲鼓励说:“你这样想,我就放心了。”


我也关注并喜欢这样的学生。能克己奉人的孩子,心境辽阔,没有什么困难能难倒他,在青少年时代心里就装着他人,他的心里就有整个世界,他在“付出”的同时也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,因而能力强,性格开朗,精神明亮,时时刻刻有幸福感,而真正的社会中坚往往也就是这样长成的。


面对学生,我常想,他们以后是这个社会的公民,他们未来要成为父亲母亲,他们有属于个人的生活,他们要去我们梦想的好的时代,要面对我们未曾经历过的时代。


我们这代教师要以最好的教育培养他们适应社会、勇于创造的品质,由于我们的知识能力局限,我们只能依据恒久的常识和真理培育他们的习惯。教育者缺乏理想,价值追求功利低俗,受教育者在精神上也就会猥琐不堪。


来源:吴非的博客

编辑排版:祝颖丽


本公众号转载的文章,仅作分享之用,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,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。如果分享内容在版权上存在争议,请与我们联系,我们会及时处理。


小编推荐


来稿 | 一位从教24年的英语女教师直言:学习数学吃力,也要开绿灯?

独家 | 因噎废食?高考若取消英语科目,是外语教育的倒退!

深度 | 资中筠:学好中文是培养文化底蕴,不是去读经、背古文

深度 | 茅卫东:以教育的名义焦虑,请慎用!

深度 | 应试教育剥夺了更重要的能力,人们甚至不知道有这么回事!

深度 | 钱颖一:为什么我们的老师和学生越努力创造力越差?

关注丨开学遇上休产假?校长别慌,女教师的“蜜汁”尴尬这样解!

解读 | 小学科学教育新课标不得不知的几点变化,与各科老师都相关!

深度 | 魏书生:教育就是发现优点、守住优点,让生命开花结果

独家 | 国家原副总督学郭振有:中国家长太爱孩子,也太不会爱孩子

名人堂 | 对话王文湛:权威解读核心素养、素质教育、综合素质的内涵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